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调研视察
关于“实施新增耕地项目,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能力”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4-01-02 信息来源:枞阳县政协 浏览次数:

总第140期)

枞阳县政协办公室编印                  20231122

编者按:补充耕地工作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支撑,事关经济发展、国计民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助推我县进一步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县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由县政协副主席王会情牵头,县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参加,先后深入枞阳镇、汤沟镇等新增耕地项目现场,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实施新增耕地项目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并赴蚌埠市怀远县、亳州市利辛县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和委员的意见建议归纳整理,分送县领导及相关部门参阅。

关于“实施新增耕地项目,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能力”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补充耕地工作,精心谋划,多管齐下,强力推进,补充耕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9-2022年,全县共实施补充耕地项目234宗,面积6804亩,每年均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补充耕地任务。2022年,实施补充耕地1925亩,有效地缓解了我县用地报批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紧张的局面。2023年,全县补充耕地任务总计2200亩,截止9月,已完成竣工验收2224亩

(一)摸清底数,综合分解任务。积极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通过实地踏勘地块实际现状,按“连片整治”的原则,形成后备资源图斑。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新增地工作,对各乡镇、经开区耕地后备资源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根据全县所需建设用地指标,分解确定年度补充耕地范围和面积。

(二)厘清程序,确保工程质量。府职能部门主动对接政策要求,厘清补充耕地申报流程,制定《关于做好新增耕地项目实施验收管护工作的通知》,从项目申报前期的选址标准,实施中的工程质量要求,到实施完毕后的项目验收、后期维护管护等方面作了规范化要求,保障项目有序实施。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新增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类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逐年增多,补充耕地项目连续实施多年,后备资源日趋匮乏,新增耕地的开发难度和成本不断增加,以前开发成本平均1.6万元/亩,现在是2-2.5万元/亩。二是2019年年初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共同部署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明确要求生态保护红线内不得立项土地开发项目,我县毗邻长江,由于长江大保护等生态优先战略的实施,很多自然的河流湖泊周边面积划入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进一步“压缩”了补充耕地项目实施的空间。三是由于后备资源不足和生态红线、河湖水位线等因素制约,我县多将坑塘水面复垦为新增耕地,后山区乡镇为实施补充耕地,将大部分当家塘进行了复垦,给日后干旱期土地灌溉埋下隐患。

(二)新增耕地质量不高。一是经过这些年的土地开发,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施工条件较好易于开发地块已经开发殆尽,仅剩一些零星后备资源往往位置偏僻、土质较差、施工条件不佳,导致新增耕地等级偏低。二是新耕地建后培肥不到位。新开的耕地质量原本就不如原有耕地的质量,再加上部分建成后培肥力度不够,群众在新增耕地上收益不佳,造成土地撂荒。是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难度较大。虽然国家鼓励推广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用于新增耕地土壤提质改造,但土地开发项目一般分布在各个乡镇,距城市规划区较远,造成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的运输成本较高,而且目前还未有相关政策支持,实施表土剥离难度较大。

(三)项目后期管护困难。一是管护主体落实困难。虽然我县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增耕地项目实施验收管护工作的通知》,但是在具体验收后管护中仍然落实不到位。部分项目验收入库后,项目资金结算完毕就开始进入无管护状态,多次因项目实施后未耕种问题,被土地例行督察发现并要求整改。二是农民耕作积极性不高。农产品经济收益不高,新增耕地的产量较原有耕地产量又更低,多数群众选择外出务工,连一些村落周边的基本农田都逐渐撂荒。

(四)指标入库周期更长。《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补充耕地项目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2〕36号)、《关于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2〕2483号)等三个文件对补充耕地核实认定提出更高要求:1.新增耕地图斑低于400平方米不予报备;2.垦造的园地、林地不得作为补充耕地用于占补平衡;3.补充耕地备案时需要完成耕地地类变更;4.补充耕地需分别完成立项阶段报备和验收阶段备案。我县部分项目因施工较晚,错过农时无法耕种,影响补充耕地任务落实。下半年竣工的水田项目因错过农时,无法种植水稻等应季作物,而日常变更及项目验收均要求种植作物,影响本年度补充耕地任务的落实。

三、对策和建议

(一)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全县上下要深刻认识实施新增耕地的意义,以实施新增耕地项目这“一根红线”,串起耕地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村集体收入、乡村振兴、工业园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资本融资这“七颗金珠”。利辛县以实施新增耕地为抓手,开展“万亩增减挂钩”百日攻坚行动,仅2023年,全县新增耕地面积预计不少于24000亩。同时,积极推进各项指标交易,预计节余指标全部验收交易后,可增加财政收入近百亿元,为全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全面完善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全县上下要牢固树“一盘棋”思想,建立县委领导、政府主导、自规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镇街村组配合、作业单位具体操作的工作机制,组建县、乡镇、村三级工作专班,厘清到面、到线、到点岗位职责,构筑完善的工作推进体系。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同推进,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补充耕地工作招投标程序,提高工作时效。

(三)深入挖掘补充耕地后备资源。大力推进闲置废弃工矿尾砂库、村庄建设用地、残次林地、河蚌退养等宜耕后备资源分析,利用最新航拍影像图,对全县宜耕后备资源进行内业判图排查,确保找到的宜耕后备资源合法,实施项目“不踩红线”。对生态红线、河湖水位线、自然保护地等进行优化,尽量扩充可复垦后备资源。聚腋成裘,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自规部门的衔接,做好资源的摸排及“小田变大田”后的增加资源。

(四)提前谋划补充耕地准备工作。针对补充耕地入库周期长、因施工较晚错过种植季问题,建议提前一年下发补充耕地任务,以便有充足时间用于梳理确定年度后备资源、进行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最大限度缩短指标入库周期。坚持“先规划、后实施”“先安置、后拆除”,将新增耕地与村庄布局调整、改善群众住房有机结合,召开群众会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制定群众实用满意的村庄建设规划,引导群众主动拆除旧房、复垦土地。

(五)严格压实后期管护主体责任。多渠道探索落实管护的有效途径,可通过招投标确定项目管护责任人,明确管护主体,更好发挥出项目效益。落实项目管护资金,提高耕地质量,优化项目区道路、灌溉等设施,方便后期耕种管护,有效减少抛荒现象发生。

(六)持续加大督导跟踪问效力度。完善新增耕地工作检查督促工作机制,开展土地增减挂钩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压实乡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主体责任,清单化闭环式解决难点、堵点问题。“每周一督查、每月一通报、每季度一评比、年终一总评”,在一线考察干部,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全面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对完成工程建设的项目,要抢抓季节,对耕种情况进行核实检查,对已耕种的地块,指导农户加强耕种管理;对尚未耕种的地块,做好农户思想工作,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加快种植农作物,确保种植季全面实现新增耕地“出土长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