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调研视察
关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09-28 信息来源:枞阳县政协 浏览次数:

送阅材料 第七期

(总第139期)

枞阳县政协办公室编印               2023年9月22日

编者按:为进一步助推全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县政协年度工作安排,7月份,县政协先后组织专题调研组和县直有关单位,深入官埠桥镇、项铺镇、县经开区等地,实地调研仙羽舌白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农业企业,全面了解我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并召开座谈会,多方听取意见建议;组织专题调研组赴湖北省黄梅县、江西省湖口县和安徽省潜山市考察学习经验做法。8月份,组织专题调研组和部分政协委员,赴芜湖市繁昌区委党校培训学习。现将调研情况和委员的意见建议归纳整理,分送县领导及相关部门参阅。

关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2013年以来争取扶贫资金(含财政衔接资金)投入形成资产14.45亿元,全力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全县乡村特色产业基本情况(2022年)

特色产业名称

面积

(万亩)

产量(万吨、万头、万只)

产值

(万元)

代表企业(产品)

枞阳白茶

3

0.02

23900

黄公山、仙羽舌、众吾

蔬菜(枞阳萝卜等)

10

19

11000

榈源农业、金铜蔬菜

苗木花卉

2

-

15000

望野园林、新安苗木

小龙虾

8.6

0.52

10320

金江水产、鳌山生态

水产健康养殖(枞阳大闸蟹等)

11

3.96

80000

白荡湖生态渔业

枞阳黑猪

-

1.18

1700

翠平生态

枞阳媒鸭

-

31.33

2600

大帆食品

制品(茶干、生腐等

-

0.5

8000

胡氏食品、项铺康源食品

水果(蓝莓等)

0.65

0.35

6000

润翔蓝莓、白云生态

其他(香肠、米面、挂面粉丝等)

-

0.7

5000

枞阳香肠、义津米面、

杨湾挂面

合计

 

 

163520

 

 

(一)持续优化乡村特色产业布局。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初步形成“沿粮油蔬、沿湖鱼虾蟹沿山林果茶的产业发展格局。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12万亩、总产50万吨,其中优质糯稻48万亩、总产27万吨,油料21万亩、总产4万吨,年出栏生猪18万头、家禽570万只,水产品总产6.7万吨,形成粮油、水产、白茶、生猪、家禽、苗木花卉六大农业支柱产业。同时,涌现出蓝莓、油、香榧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宗类、多样化乡土产业,202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4.2亿元,其中农业特色产业产值16.4亿元,占比30.3%,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二)全面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六次产业”(国际上通称的“六次产业”,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生态农业,支持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2.4万人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涌现出全国人大代表余青青、“大国农匠”方爱春等优秀带头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8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5家,2022年农产品加工产值7.2亿元。举办农民丰收节、油菜花节和首届枞阳白茶展示展销会,建成荷叶田田、坡上村79等一批农业观光、乡村民宿、生态康养等乡村旅游示范点,2022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3.42亿元。

(三)精心打造乡村特色农业品牌。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20个,其中枞阳黑猪、枞阳媒鸭、枞阳萝卜、枞阳大闸蟹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4个,其中省级以上13个,打造“仙羽舌”牌白茶、“白荡湖”牌水产品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25个,白荡湖大闸蟹、胡家茶干获安徽省“老字号”年产值达亿元。注册“小枞”、“e见枞情”区域公用品牌,涵盖大闸蟹、葛根粉等20余种涉农产品,发展各类电商主体3000余家,从业人员12000多人,实现农产品网销额6亿元。

(四)不断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组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206个,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1个,带动60多家家庭农场、合作社抱团发展。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县50万元以上的强村58个,占比30.5%实施特色种养业六大“万千工程”,19家实施主体带动全县147个村(居)发展优势特色产业,2.2万户脱贫户稳定增收,户均增收2500元。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677个、家庭农场1845个,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17.8万户,农户增收1.98亿元,户均增收1112元;解决农村劳动力2.4万人就业,农民务工收入2.4亿元。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46元,其中农业纯收入4131元,占比23.8%。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调研和基层反映情况看,我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对照产业兴旺的目标、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外地经验做法,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方面,还面临不少的问题和短板。

(一)乡村特色产业规划有待优化。全县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各乡镇、园区该发展什么、突出什么,定位还不够清晰,特色产业优势未能充分显现,区域之间产业同质化现象明显。如枞阳白茶效益相对较高,全县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生产经营主体达70家,分布在全县12个乡镇51个村,其中千亩以上的仅5家。品牌打造同样缺乏统一规划,“多乱杂、小弱散”,白茶有“仙羽舌”“黄公山”“众吾”等几十个商标,品种选育、产品包装等相互模仿,销售“单打独斗”“各显神通”,价格500-1200元/斤不等,品牌价值较低,部分“枞阳白茶”优质不优价。湖口县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成1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省级产业园6个,打造三个农业产业带和一批绿色产基地,唱响四个“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加快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五化”发展。

(二)乡村特色产业规模有待扩大我县乡村特色产业样样都有,但都不成规模,随着种粮效益下降、生猪养殖成本高和环保要求严等问题,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受限。如全县耕地面积76.5万亩,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仅10.8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14%;全县宜茶面积20万亩,目前仅发展3万亩,仅占宜茶面积的15%;枞阳黑猪年饲养量仅1万头;义津米面、杨湾挂面以家庭作坊式加工为主,分别只有6户、52户,年产量20万斤、60万斤。而黄梅县耕地面积106.5万亩,发展稻渔共养3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5%,且其他水产特种养殖发展迅速,年产鳗鱼1000吨;湖口县地面积26万亩,发展生态茶叶等特色农10万亩,占地面积的38.5%。

(三)乡村特色产业融合有待深入我县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国家级龙头企业空白,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占比23%;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较为薄弱,产业链延伸不充分,48万亩优质糯稻以出售原粮为主,白茶以采摘春茶为主,夏秋茶利用、茶饮料、茶旅融合开发不足;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滞后,产业集聚能力不强;休闲农业处于起步阶段,仅限观光采摘,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不紧密全县仅有1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部分精品民宿未实际运营,效益不明显。对比黄梅县2022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家,其中国家级1家,加工产值105.8亿元,是我县的15倍多;现代农业产业园产值48.8亿元,占规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46%;休闲农业经营主体840个,培育精品民宿和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15个,其中国家级3个,营业收入43.6亿元,是我县的12倍多。

(四)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有待加强乡村特色产业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仍明显不足,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盆景文化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土地要素保障不到位,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有机地标存在“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产出、效益与投入不匹配,农耕文化馆和部分菌棒室面临拆除风险。农村人才缺乏,科技、经营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农村实用人才40岁以下的仅占30%,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2.5%。在乡村产业要素保障上,黄梅县将农产品加工用地优先纳入年度用地计划,探索点状供地模式,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问题;财政年度预算500万元,建立“政银担”合作机制,用于涉农主体贷款贴息和奖补。潜山市每年整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000万元,用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五)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有待增强乡村特色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不稳定,农业产业面临自然环境和市场供求双重因素影响,如2022年干旱,白茶、水果减产近一半,影响农民积极性;部分村集体产业基础薄弱,还有13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下,占比69.5%,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强;全面脱贫后,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乡村制造业处于“空壳状态”。对比潜山市,是全国农村一二三产(瓜蒌)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市种植瓜蒌6万亩,总产值达12.5亿元;潜山市源潭镇把刷业作为主导产业,刷业主体近5000家年产值逾百亿元,带动全镇3.5万人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规模做到全国第一,被授牌“中国刷业之都”。

、对策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枞阳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要突出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市场需求,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一)做优业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土特产”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把申报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工作抓手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形成庭院经济,立足枞阳白茶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凸显地方特色优势,避免对市场利润高的产业简单复制、跟风趋同,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二是扩大产业规模。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在“特”字上精耕细作,做大做强“一片茶”“一条鱼”等特色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小农户因地制宜发展枞阳白茶、设施渔业等特色产业,有序扩大特色产业规模,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把优势资源更多地转化为优势产业。整合茶产业发展资金,加强茶园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加快冷藏保鲜仓储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永久性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议县政府整合涉农资金,往主导产业集聚,兑现每年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持续提升支农资金使用绩效。统筹保障乡村特色产业用地需求,借鉴黄梅县点状供地、农业“标准地”改革等做法,破解农业“供地难”的问题。

(二)做强龙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围绕主导产业,培育扶持一批基础好、潜力足、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借鉴繁昌区招引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溜溜果园的经验做法强化农业“双招双引”,招引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来枞投资发展,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集聚。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支持开展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二是打造农业园区。加快形成“一镇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汤沟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实现每个主导产业都有一个有规模、叫得响的农业园区支撑。坚持“一园一品牌”,打造有机地标、盆景文化园、恒辉农产品加工批发示范园等农业产业园,鼓励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入园发展,实现产业园提质增效。三是推动精深加工。做好“粮头食尾”畜(禽)头肉(蛋)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坚持种养一块抓、头尾一块抓,加快中联水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农业产业强镇,推动乡村特色业全链条升级,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三)做品牌,助力产品提质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一是强化品牌标识“用”。继续申报“枞阳白茶”地理标志,推进入围企业(合作社)统一标识,实行枞阳白茶“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母子品牌模式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优质优价。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引导企业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专注打造自己的品牌标识,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形成一个产业、一套标准、一个品牌格局,引导特色农产品向领军龙企业和拳头产品品牌集中。二是借助平台活动“推”。培育壮大本土电商主体,拓展线上营销阵地,支持企业对接淘宝、京东、抖音等知名平台,入驻开设地方馆、特色馆,开展直播带货、营销推广等活动,鼓励在长三角等地开设线下体验门店,实现线上线下交易融合。组织企业参加农交会、博览会等各类展会活动,通过展示展销、现场品鉴、洽谈订货等多种形式,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三是突出文化赋能“宣”。依托枞阳深厚的人文底蕴、红色文化和丰富的山水资源,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举办“白荡湖大闸蟹”、“枞阳味道·枞阳媒鸭”美食节等特色活动,促进特色农产品与文化融合,提高品牌影响力和传播力。

(四)做长链条,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强化人才支撑。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培训高素质农民、培养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初中高级职称评审,认定一批乡村振兴农艺师、兽医师、电商营销师等乡村人才。深化与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鼓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产业发展,选树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乡村产业示范能人和标兵,通过典型引路促进共同富裕。扶持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对具备一定规模、发展前景好的家庭农场落实重点扶持措施;支持农户依法组建专业合作社,以示范社创建为导向,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支持“蟹之都”等年网销额超千万元的电商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小枞”县域电商公共品牌。二是优化金融服务。加大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加大对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担保机构为企业贷款进行担保增信,畅通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破解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扩大金融杠杆效应,加大贷款贴息力度,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成本。三是深化融合发展。坚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譬如,政府要积极引导茶叶行业协会发挥职能作用,对品牌实行统一管理标准,并探索发展以茶叶种植、加工、采茶体验、茶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茶叶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支持茶叶种植集中区申报星级景区持续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乡村研学基地;支持浮山景区创建5A级景区,挖掘白荡湖等优质生态康养资源,发挥引江济淮生态航道优势,重点打造精品示范村沿航线布点中高端精品民宿,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构建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

(五)做实保障,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借鉴繁昌区做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民”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中分村2021年9月以来,累计承接党员教育、会议培训和农产品订单销售等业务经营收入超260万元,直接带动村民入股民宿、饭店经营增收60余万元。我县要充分发挥村“两委”带动作用,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一批班子有力、运行规范、效益良好的合作社标杆,实现强村富民。二是强化保障支撑支持国元保险等企业积极创新特色农险产品,探索活体畜禽、地上种植物和农业设施等抵押贷款,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保障农民收益。实施壮大村集体经济“三个一批”项目,统筹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支持经济薄弱村发展乡村产业,打造集体经济强村,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完善增收机制建立联农带农政策导向,将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参考依据,不断完善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乡村产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惠及农民鼓励村集体开展“三变”改革,将农村集体、农民的“资源”变成“活资产”。巩固六大“万千工程”成果,支持实施主体做大做强产业,持续带动脱贫户增收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本期报:杨秀颀书记,廖志远县长,李全棉副书记,孙公明常务副县长,何池亮副县长;本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

发:十四届县政协常委各乡镇经开区政协工作召集人县政协各室、委

送: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委统战部、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文旅局、县商务局、县农投公司、农工民主党枞阳支部

政协枞阳县委员会办公室编印          202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