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调研视察
关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专题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12-19 信息来源:枞阳县政协 浏览次数:

送阅材料   第十六期

(总第108)

枞阳县政协办公室编印       20191218

关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专题调研报告

为传承历史文化扎实推进我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对比先进县区发展经验,找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加快发展,1119日至20日,县政协组成有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部分委员、县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调研组,在江习明副主席带领下,赴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六安市霍山县,就传承历史文化加快全域旅游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重点考察了目标地区推进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的旅游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新兴业态发展、旅游产品打造、配套政策出台及创建工作机制建设等情况。1126日,调研组分赴我县白梅乡政府、钱铺镇鹿狮村调研并就地召开了乡、镇、村干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和建议,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霍山县在发展全域旅游中可供我县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创建工作机制完善,旅游产业发展动能充足。该县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组,统筹多部门联合发力全域旅游发展。将全域旅游发展纳入乡镇(园区)目标单项考核。发挥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职能作用,县与乡镇村上下联动,政府与社会双向发力。设立大别山文化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拓宽旅游投资渠道,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单龙寺、磨子潭、太阳、大化坪等乡镇成立镇(村)旅游公司,探索镇(村)旅游规范化管理、公司化运营新模式。

(二)规划体系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明确。该县除编制了《全域旅游创建规划》以外,还编制完成《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全县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规划》《全县智慧旅游发展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形成以总体规划为龙头,集单项规划、详细规划等为一体的规划体系,以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明确以创建大别山主峰旅游区创建国家5A景区为核心,深度挖掘古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企业文化,布点竹乡、酒乡、茶乡、渔乡、药乡、花乡“一环六乡”等精品景区的发展路径,围绕打响“巍巍大别山,主峰在霍山”品牌,统筹发力,全面推动。

(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纵观旅游业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好。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目标地区在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投入了大量资源。近3年,该县在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游客服务场所新建和改造提升旅游厕所58座,仅2017年实施了大别山风景道、旅游景区周边乡镇农户的简易茅厕旱厕改造3000座。打造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大别山最美旅游环线。建设霍山全域旅游综合集散服务中心;以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国道346为依托,打造横跨14个乡镇,串联众多旅游景区景点,打造全长200多公里的“大别山最美旅游环线”,并在沿线加快推进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建设沿线观景平台、房车营地、野餐露营地、旅游厕所、自驾和徒步旅游设施、旅游标识标牌、生态环保设施以及沿途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等重点项目。

(四)旅游资源挖掘深入,旅游产品创新程度高。该县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通过生态休闲游,展现农林技术,带动农林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产业发展。霍山石斛”“绿茶”“黄茶”“霍山灵芝等产品均形成了规模化产业链,通过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了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五)多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产业带动面广。以全域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和城镇化融合发展,挖掘生态历史文化潜在优势,借助迅猛发展的旅游业,推进“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多产融合项目,如诸佛庵仙人冲画家村、东西溪月亮湾作家村、安徽红色区域中心纪念园、西镇暴动纪念馆等。通过旅游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在发展农家乐、土特产品售卖中获得收入实现减贫脱贫的目标。

二、我县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全域旅游发展的氛围不浓。我县虽然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传承历史文化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重要意义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构建产业发展模式,主动融入、协调配合、上下联动的机制尚未建立;旅游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制约发展。一是规划混乱。乡镇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全域旅游规划不能有机衔接;二是旅游交通建设不足。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等级未能达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建设标准。景点之间通达条件较差,缺乏专线车辆;餐饮、食宿、购物、娱乐等设施不健全;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咨询服务中心、交通标识、公共厕所、垃圾处理设施等建设滞后;三是智慧旅游平台建设等亟待进一步加强。

(三)旅游产品结构过于单一,旅游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县旅游资源种类丰富,资源品质较高,但这些旅游资源目前没有进行高品质、高水平的开发建设。以浮山景区为例,景区开发仍停留在观光游等初级层面,缺乏深度体验的旅游业态,没有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的真正转变,景区营收仍靠门票经济支撑,社会经济带动性差。一些乡村旅游产品项目虽已建成,但经济效益不高;民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规模档次、品牌特色、文化品位方面与其他地方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四)宣传营销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县策划和推出了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农民丰收节”“周末大舞台”等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在国家级媒体平台推广较少,且缺乏运用新媒体进行创新性的品牌营销,更主要的是就活动搞活动,没有将文旅活动与景区建设、旅游特色产业发展乡相结合,没有把我县历史文化、美食、山水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没有打响我县独具魅力的旅游品牌。

(五)旅游品牌建设滞后。主要体现在缺乏5A级龙头景区的带动,4A3A级景区数量不充足,效益不高,导致既没有顶天立地的拳头景区,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分流景区。同时,旅游餐饮、旅游住宿领域的品牌建设也同样滞后。

(六)全域联动,多部门统筹发展不足。部分乡镇和部门工作推进中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足、体制机制不畅、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个别部门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还停留在“就旅游抓旅游”的思想,出了问题总是其它部门的责任,与己无关,没有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没有形成发展全域旅游的强大合力。

三、对我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建议

(一)切实转变思想,理顺全域旅游发展机制。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已不再是单一部门主导发展的问题,更多地涉及到社会转型、生态建设、结构调整、城乡统一、农村扶贫、文化传承和地区发展多个领域,涉及到发改、财政、农业、教体、建设、国土、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涉及到我县的每个乡镇,只有全面、深入的转变发展思路,转变工作思想,深化部门合作,合力兴旅,统筹区域协作,才能避免各自为战,真正形成共抓大旅游,共创大发展的新局面。

(二)围绕创建目标,补齐全域旅游创建短板。对照创建标准和已通过验收的县区工作经验,找准差距,精准定位,逐项落实创建任务。重点是旅游品牌打造、智慧旅游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和旅游宣传营销。要像抓扶贫工作那样让各单位、各部门各司其职,主动作为,要切实增强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意识,为项目提供优质服务。要统筹资金、项目、政策等要素保障,破解“审批难、用地难、拆迁难、融资难”等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发改、财政、住建、交通、农业、自然资源和规划等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对涉旅项目予以优先支持。推动全域旅游加速发展。

(三)围绕旅游供给,丰富旅游产品体系。要打造精致旅游项目。要加快我县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精致建设一批资源品位高、品牌形象优、核心吸引力强的龙头项目。要加快推进浮山5A、白云岩4A景区创建步伐,推进岱鳌山、三公山、岱冲湖、大青山等景区开发。二要深度挖掘枞阳历史文化。精心布局建设兴建一批历史名人纪念馆,例如“方园”、“左光斗纪念馆”等。三要精准谋划旅游招商。要精心策划、包装一批旅游项目,精准对接有资质的开发商和投资商,特别要注重引进有实力、懂旅游、善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确保我县优质旅游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四要创新旅游共享机制。要把旅游元素更多地融入在基础建设、生态建设、乡村管理等方面,让更多的居民、游客一起参与,共建共享。把全域旅游发展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贫困户通过开办农家乐、茶餐厅、民宿,就近就业等多种途径增加收入,让全域旅游发展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农民群众。

(四)围绕创响品牌,抓好旅游宣传推广。围绕全面创响“大美枞阳·全域旅游”品牌,大力开展旅游宣传营销。要善于运用媒体造势。充分运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挥最大宣传效应。加强同主流媒体合作,借节会搭好台,让企业唱好戏,充分调动旅行社、涉旅企业、旅游团体、行业组织的积极性,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宣传,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各方配合”的立体营销体系。 

 

 

本期报:刘亚东书记,杨如松县长,杨秀颀副书记,杨贤招常务副县长、吴正芳、张马寅副县长;本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

送: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统战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文化旅游局、浮山镇、钱铺镇、白梅乡、农工民主党枞阳支部

发:县政协各室、委,十三届县政协常委

政协枞阳县委员会办公室编印         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