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在基层沃土中赓续红色血脉,于实干担当中砥砺干部成长
发布时间:2025-10-21 信息来源:枞阳县政协 浏览次数:

重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我再次被书中所描绘的那群“理想主义者”深深震撼——他们衣衫褴褛却信念如钢,身处逆境却目光如炬,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点燃了革命的星火。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而是与群众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的“公仆”。这种深入群众、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穿越时空,与当前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治理、促进干部成长的时代使命高度契合。作为一名乡镇干部,我更加深切地感悟到:红星不仅照亮了中国的昨天,更应照亮基层工作的今天与未来,指引我们在实干担当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组织使命的同频共振。 

从乡镇工作的维度审视,《红星照耀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镜鉴。斯诺笔下的苏区,虽物资匮乏、环境艰苦,却政权清明、民心归附,其根本在于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毛泽东在窑洞中彻夜研思中国革命道路,周恩来与农民并肩劳作,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折射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彰显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今天,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破解发展难题、化解基层矛盾,同样离不开这种“接地气、察民情、暖民心”的工作作风。在乡镇,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决定成效。唯有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倾听群众心声,了解急难愁盼,才能制定出精准有效的举措,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斯诺所记录的“红色精神”,正是我们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夯实执政根基的“传家宝”。

当前,部分基层干部仍面临“本领恐慌”“作风虚浮”“动力衰减”等现实挑战。有的习惯于“坐等汇报”,不愿深入一线;有的面对复杂问题束手无策,缺乏攻坚克难的锐气;有的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产生职业倦怠,消磨了进取之心。究其根源,往往是理想信念弱化、宗旨意识淡薄的表现。而《红星照耀中国》恰如一剂精神“良方”,为我们补钙壮骨。书中那些红军将士,在缺衣少食、生死考验中仍保持昂扬斗志,靠的是什么?是坚如磐石的信仰,是“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使命担当。今天的乡镇干部,虽无战火硝烟,却同样身处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应急处突的“新战场”。唯有筑牢信仰之基,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才能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答卷。

从干部成长的视角出发,《红星照耀中国》深刻启示我们:基层是锤炼干部的“大熔炉”,实践是增长才干的“大课堂”。斯诺在书中写道,许多红军指挥员出身贫寒,未曾接受系统教育,却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卓越的领导者。这充分说明,能力源于实践,成长始于磨砺。乡镇工作千头万绪,既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执行终端,也是政策落地见效的“最后一棒”。这一特殊定位,恰恰为干部提供了提升统筹协调、群众工作、应急处突等综合能力的广阔舞台。面对征地拆迁的矛盾,要学会换位思考、依法调解;面对产业发展的瓶颈,要研究市场规律、探索创新路径;面对突发事件,要临危不乱、科学应对。这些能力,无法仅靠书本习得,唯有在“事上磨、心上炼”中积累沉淀,方能淬炼成钢。

同时,干部的成长离不开组织培养,更离不开自我革新。书中共产党人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修正错误、完善制度,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对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具有深远启示。乡镇干部应常怀“检身若不及”的自觉,定期反躬自省,主动倾听群众呼声,虚心接受组织监督。要敢于打破路径依赖,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壮大集体经济、推进生态治理等新领域中大胆探索,以“闯”的精神开路,以“创”的劲头破局,以“干”的作风落实,奋力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更为重要的是,干部的成长必须与群众的幸福同频共振。斯诺之所以被苏区深深打动,正是因为他见证了共产党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联系。今天,衡量一名乡镇干部是否优秀,不仅要看他完成了多少任务,更要看他为群众解决了多少难题,赢得了多少口碑。要把群众的“笑脸”作为工作的“晴雨表”,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的“金标准”。唯有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干部的成长才有方向、有温度、有力量。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照耀中国》不仅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录,更是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我们当以书中所展现的信仰之光、奋斗之志、为民之情为指引,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服务群众,在知行合一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组织使命的双向成就。让那颗曾经照亮中国的红星,继续照亮基层的每一寸土地,照亮千千万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红星照耀中国,也必将照亮基层干部砥砺前行的成长之路。

(作者系枞阳县政协委员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