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另一半中国史》有感:以多元视角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9-16 信息来源:枞阳县政协 浏览次数: 次
翻开《另一半中国史》,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的窗,让我跳出对历史的单一认知,看到了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融共生的壮阔图景。这本书没有聚焦传统历史叙事中的主流王朝,而是将目光投向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用详实的史料还原了它们在疆域开拓、文化创造、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为村后备干部,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历史知识的补充,更是工作视角的启发。乡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许多村落仍保留着独特的民俗、技艺与传统,这些都是“另一半历史”在当代的鲜活延续。比如村里的非遗手工技艺,过去我只将其视为普通的文化符号,读完书后才意识到,这背后可能承载着某个族群的生产智慧,是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今后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时,我会更主动地挖掘这些“小众”文化资源,通过整理口述史、举办民俗活动等方式,让村民感受到本土文化的价值,也让乡村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活载体”。
更重要的是,书中展现的民族包容与互鉴精神,为我处理乡村治理中的多元问题提供了思路。乡村是不同年龄、不同背景村民的集合体,就像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共存,需要以理解、尊重为基础。比如在调解邻里矛盾时,不能只站在单一立场下判断,而要像书中看待各民族历史贡献那样,看到不同诉求背后的合理之处;在制定乡村发展规划时,也要兼顾老年人对传统生活的需求与年轻人对现代便利的追求,如同历史上各民族在交流中相互适应、共同发展。
《另一半中国史》让我明白,历史从不只是“主流”的记录,而是多元力量共同书写的篇章。作为村后备干部,我会带着这份对“多元”的认知,扎根乡村、倾听民意,既守护好乡村的传统根脉,也推动不同群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让乡村在包容与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作者系枞阳县政协委员汤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