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余秋雨的《大美可追》,合上书时窗外正飘着细雨。这本书像一把精致的折扇,轻轻展开,便将中国文化的千姿百态呈现在眼前。不同于以往那些堆砌辞藻的美学著作,余秋雨用素朴的笔触,将文化之美从云端请入人间烟火。
余秋雨在书中反复摩挲着一个命题:美如何成为生命的救赎?他讲述三位学生的故事,江学恭的双肾衰竭、黎奕强的车祸离世、黄见好的神秘失踪,命运的无常如重锤叩击心扉。但在这些至暗时刻,美却如暗室中的烛火:黎奕强在生命最后仍以“余秋雨学生”自居,黄见好将师门印记刻在著作扉页,江学恭在病榻上与透析机对抗时,或许仍记得老师课堂上关于昆曲美学的阐释。原来美,是绝境中最柔韧的突围。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余秋雨对“美”的独特诠释。他说美是人性的外化,是生命教养的凝结。这让我想起家乡老巷里的那位书法家,他总在晨光里蘸着清水在青石板上挥毫,行云流水的字迹随着日头升起渐渐淡去。那时并不懂,如今才明白,他写下的不仅是汉字,更是对生命节奏的理解。在书中余秋雨将书法列为中国独有的文化品格,让我突然懂得,那些看似简单的横竖撇捺里,藏着千年文脉的呼吸。
去年去苏州园林偶遇昆曲《牡丹亭》,水袖翻飞间,杜丽娘的哀怨仿佛从四百多年前的书页里活了过来。余秋雨说昆曲是东方美学的标本,这话不假。那些婉转的唱腔、细腻的身段,不正是古人对生命诗意的注解?让人感叹美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共鸣。美可以穿越时空,成为连接古今的密码。看似朴实无华,却在岁月沉淀中愈发醇厚。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这本书如同春日甘霖,既浸润了我的文化认知,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政协委员的“美”,在于以协商之美凝聚共识,以建言之美服务民生,正如书中所言:“文化之美,不仅净化心灵,更能凝聚社会的正义力量”。未来,我将继续以美为翼,在政协的舞台上发声,让更多人看见“大美”的模样,共同奔赴属于这个时代的星辰大海。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玉兰树正在暮色中摇曳。余秋雨在书末写道:“人世间能挽救生命的,除了药,还有美。”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悄然生根。或许我们不必刻意追寻大美,只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与好奇,美自会在平凡的日子里绽放光芒,只需在寻常日子里保持凝视的姿态。就像老巷里的书法、园林中的昆曲,那些细碎的美好,终将在时光里酿成照亮生命的星河。
(作者系枞阳县政协委员刘美俊)
追美记:在文化长河中寻找生命之光 ——读余秋雨《大美可追》有感
发布时间:2025-03-24 信息来源:枞阳县政协 浏览次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