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中铸就生命的史诗 ——读路遥《平凡的世界》有感
发布时间:2025-02-28 信息来源:枞阳县政协 浏览次数:

合上《平凡的世界》,耳边仿佛响起了游弋于西北高坡上的信天游。那些在黄土地上挣扎求生的身影,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将上世纪70到80年代中国城乡的巨变与普通人的命运编织在一起。书中的双水村,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村的缩影,而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则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集体画像。他们让我想起了记忆中还年轻着的父亲,像黄土地上的庄稼,扎根在泥土里,又仰望着星空,在贫穷与理想之间挣扎前行。    

路遥的笔触充满悲悯与真实。他并未回避那个年代的贫困与局限,孙少安的婚姻因阶级差异被迫终止,孙少平在矿井下的生死考验,田润叶因家庭压力放弃爱情……这些情节揭示了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无力感。然而,正是这种“无力”中的“有力”,让平凡的生命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们不甘沦为命运的傀儡,而是以坚韧的姿态对抗生活的重压。  

小说最动人的内核,是对“自强不息”这一民族精神的深刻诠释。孙少安与孙少平像两片同出一枝又天生不同脉络的树叶,共享着同一精神底色:在苦难中捍卫尊严,在绝境中寻找希望。  

孙少安作为长子,他过早背负家庭责任。从生产队长到砖厂老板,他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即使砖厂倒闭、负债累累,他仍以农民的朴实与韧性重新站起。他的奋斗不仅为家庭谋生,更是在证明“黄土地也能孕育出尊严”。  

知识赋予了孙少平超越狭隘乡土的眼界,但现实却将他推向矿井。在黑暗的井下,他并未沉沦,反而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精神自勉。他的选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平凡的世界》从未歌颂苦难,路遥却将苦难转化为精神动力。他笔下的角色从不以受害者自居,而是在困境中完成自我救赎。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正是对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精神的传承——我们接纳苦难,却从不被其吞噬。  

在现实主义的外壳下,《平凡的世界》蕴藏着浪漫主义的内核。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是理想主义者的灵魂共鸣。田晓霞的死亡看似悲剧,实则升华了这段关系的意义。她不仅是孙少平的精神导师,更象征着他心中永不熄灭的理想之火。即使天人永隔,她留下的日记与书籍仍指引着少平在黑暗中前行。  

而孙少安与田润叶的错过,则揭示了现实对情感的碾压。润叶被迫嫁给李向前,少安选择与秀莲共度平凡人生。这种遗憾并非妥协,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担当——他们以牺牲个人情感成全了家庭与责任。路遥仿佛借此叩问: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平凡人该如何平衡自我与他者?

《平凡的世界》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但其精神内核穿越时空,直指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当“躺平”“内卷”成为流行词时,少安少平的故事依然能刺痛我们。他们面对的那些困境——寒门难跃、理想受挫、爱情幻灭,在当代并未消失,只是换了形式。但《平凡的世界》给出的答案从未过时。  

承认平凡,但不甘平庸。

少平在工地夜读《红与黑》,少安跪求贷款重启砖窑,这些场景告诉我们:真正的尊严,来自对命运的抗争而非顺从。《平凡的世界》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外界的评价,而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少平在矿井中读书的身影,是对功利主义最有力的反击。少安扎根乡土、少平走向城市,两条道路并无高下之分。路遥通过他们证明:成功并非统一模板,而是对初心的坚守。

在崇尚“逆袭”的当下叙事中,小说为平凡正名。《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写给所有普通人的史诗。路遥以朴素的笔调告诉我们:生命的壮美,不在于惊天动地的伟业,而在于平凡岁月中永不放弃的坚持。孙少安在砖窑升起的炊烟,孙少平在矿井下翻动的书页,田晓霞在洪水中奋力的最后一推……这些瞬间凝结成永恒的精神丰碑。  

在这个追逐“不凡”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作品提醒自己:真正的非凡,恰恰诞生于对平凡的敬畏与超越。正如路遥在书中所言:“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作者系枞阳县政协委员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