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参加枞阳县图书馆活动时,获赠了一本《枞阳读本》,闲时读一读,发觉这真是一本很好的地方文化教材,所以也要求我的孩子跟着读。我作为一个外地人,虽然工作了很多年,但是对枞阳的文化历史知道的还不多。而这一本书就是 帮助他人了解枞阳的一座桥梁,一个窗口。这本书的作者都是枞阳的文化名人,个个如雷贯耳,其内容包罗万象,主要从国宝档案、吾乡吾民、丹青史册、风云气象四个方面讲述着枞阳故事、解读着枞阳历史、传递着枞阳精神。这本书以地方文化为根基,以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视角,展现了安徽省枞阳县的独特风貌与深层精神内核。通过阅读,我不仅对这片土地的地理、历史、人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感受到书中传递的警示与反思的力量。
一、文化传承:根植乡土的精神密码
枞阳地处长江北岸,其名“枞阳”承载着地域文化与历史的厚重感。书中对枞阳自然景观的描绘尤为生动,如“古城枞阳”“浮山摩崖石刻”从历史胜景蜕变为现代旅游胜地的历程,既是对生态保护的思考,也隐喻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种文化自觉,恰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中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枞阳的变迁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活实践。
国宝档案梳理了枞阳出土的珍贵文物以及其背后的故事,无论是西周兽面纹青铜方彝的端庄凝重,还是西晋虎子的沉谧质朴;无论是桐城派文化的历久弥新,还是惜阴亭的励志启后......无不展现了枞阳历史文化的厚重。这是根植在枞阳县血脉中的文化自信。
这里也是一片红色精神传扬的地方。《渡江战役中的少年通讯员》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渡江战役背后那些军民鱼水情。章家大屋作为铜陵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在那个年代闪耀着黎明的光辉。老湾街头杀鬼子又是一场智慧与勇敢的斗争,把我们拉回到那些艰难的岁月。这是枞阳人血液里流淌的革命精神。
枞阳同样以乡土为纽带,将文化基因融入近当代发展。这里有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吴汝沦、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实现“天宫二号”飞天梦想的朱枞鹏,等等。枞阳人才辈出,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创作着奇迹。这就是枞阳县人文化传承的精神密码。
二、廉政警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
书中引用的历史事件亦具深意,且具有廉政警示作用,以史为鉴,可以为我们提供正确的行动纲领和正义的无惧无畏。如晋代陶侃任枞阳县官时,管理鱼梁工作,他自制了一罐本地特产鱼酢,也就是咸鱼,派人送给了母亲。他母亲在看到儿子送来的礼物后,将鱼酢重新封好,寄还儿子,并修书一封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为不能益吾,以增吾忧矣。”也就是说,你给官家做事,却拿公家的东西送我,不仅对我没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忧虑。这就是“陶母还酢”的故事。这件事对陶侃的触动很大,在以后的为官生涯中,陶侃一直恪守着母亲的教诲,为官清正廉明。为他在后世赢得了广泛赞誉,终成一代名贤。
而铁骨御史左光斗初任御史时,面对明末吏治腐败的乱象,率先清查吏部造假集团,一举查获假官符印信70余枚,逮捕假官百余人,处决主犯金鼎臣,震动京师官场。此举彰显其“铁面御史”的决断力,直接挑战了当时官场潜规则,也遭来杀身之祸。
左光斗的悲剧命运(被诬受贿、狱中惨死)与东汉党锢之祸形成历史呼应,《明史》评其遭遇为“国之将亡,先自戕其善类”。他的抗争成为明末士大夫精神气节的缩影,后世黄梅戏《御史夫人》等文艺作品通过塑造其形象,传递了民众对廉政的期待。
明代宰相何如宠和酒鬼钱秉之的故事也流传甚广。相传宰相回乡视察,回家途中遇到酒鬼喝多了,拦住了了宰相,并打了随从踩坏了灯笼。何宰相没有与其纠缠,时候也没有打击报复。人家上门道歉,他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真是宰相肚里能乘船。而他爱民如子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这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大的启示。
这种跨越时空的廉政教育,凸显了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为官者需“清清白白,一尘不染”,正如《论语》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
《枞阳读本》既是一部地方志,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它告诉我们: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而发展的底线在于坚守法治与道德。作为读者,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进步,都需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历史教训为戒尺,方能行稳致远。正如书中所言:“于忧患中振兴,为祖国加冕”,这或许正是《枞阳读本》留给每一位读者的精神遗产。
(作者系枞阳县政协委员许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