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委员的发言
关于深耕“万千工程”,擘画“蝶变蓝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10-08 信息来源:枞阳县政协 浏览次数: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枞阳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六大“万千工程”,推动特色种养业产业提标扩面,带动万户农民增收致富,但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我们必须乘势而上、赓续前行,加快推动六大产业蝶变跃升。

一、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六大“万千工程”实施主体共19家,发展白茶3万亩、设施蔬菜1万亩、花卉苗木2万亩、稻渔(虾)混养10万亩、净水养殖1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30万吨,辐射带动147个村发展特色产业、2.5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二、存在问题

(一)发展制约因素多,要素保障体系有待优化。实施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受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扩大种养规模或标准化升级改造存在一定难度;绝大部分主体抗风险能力较弱,且现有农业保险业务险种单一,无法充分满足不同实施主体多样化的农业保险需求。

(二)产业间关联度小,三产融合发展有待深化。六大产业尚未形成全产业链,白茶、设施蔬菜等实施主体种养规模偏小,且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尤其是水产、蔬菜二产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休闲农业多以观光为主,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与一、二产关联度不大。

(三)两品一标比重低,品牌价值效应有待催化。实施主体对“两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不高,在品牌创建上普遍存在同一产品“单打独斗”现象,缺乏有效整合,品牌价值效应有待催化。比如,枞阳白茶有“黄公山”、“乌金渡”等几十个品牌,尚未形成区域公用品牌。

(四)农民增收途径少,联农带农能力有待强化。实施主体与农户建立的契约关系相对较为松散,没有强有力的制约关系,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带动农民增收的途径较少,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长期受益的措施不多。

三、相关建议

(一)耕深“六块田”,筑牢产业根基谋蝶变。突出规划引领,谋深发展蓝图。优化顶层设计,根据市场需求和现有基础,因地制宜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集群发展。强化要素保障,筑牢产业根基。适当增加用于产业发展的供地指标,加快整理乡村低效闲置土地,积极探索“点状供地”新模式,以缓解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开发配套的信贷业务,探索推出“白茶贷”、“水产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制定多样化的灵活贷款期限,拓宽抵质押物范围,为主体扩大种养规模等配足融资;推动保险机构探索覆盖特色产业发展全链条风险点的保险方案,建立涵盖财政补贴险种叠加商业险的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增加“万千工程”不同实主体的保险险种,扩大覆盖范围,提高风险保障水平;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工作,与培养高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为主体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加大监管力度,防范项目风险。适当增加项目实施主体数量,加大监管力度,定期跟踪监测主体生产经营状况,防范项目风险。

(二)唱响“融合戏”,延伸产业链条引蝶变。聚力做一产,巩固发展基础。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引导不同主体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扩大种养规模,巩固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着力做优二产,注重靶向招商。盯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围绕水产、蔬菜等主导产业靶向发力,加大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产业链赴外招商力度,引进一批优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落户枞阳,强化全程跟踪服务,加快推进万全集团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安徽中联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水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预制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倾力做活三产,促进深度融合。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比如麒麟镇岱鳌村、汤沟镇肇丰村)在申报“万千工程”项目的基础之上,可将乡村特色农副产品、民俗文化、老旧民居、人文景观等资源进行整合,因地制宜补齐配套设施短板,积极动员农民入股,参与到产业的种养、加工、销售、餐饮、观光旅游中来,打造以“村集体经济”为代表的特色乡村农旅模式。

(三)擦亮“特色牌”,提升产业能级促蝶变。严抓质量管控,筑牢品牌根基。从产业链各环节严抓质量管控,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和追溯体系,大力推进绿色生产,同时加大“两品一标”认证力度。整合优质资源,催化品牌效应。制定品牌农业发展规划,依托枞阳生态资源、农耕文化等优势,聘请国内知名品牌策划团队,持续擦亮“小枞”、“e见枞情”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凸显枞阳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采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母子品牌模式,有效整合六大产业同类杂散品牌资源,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加速催化共创共享品牌效应;加大营销力度,擦亮特色品牌。持续举办中国(枞阳)农民丰收节、枞阳白茶产业数字化发展论坛暨展示展销会等活动,组织主体参加各类博览会、农交会等活动,并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品牌推广,擦亮特色农产品品牌。

(四)画好“共富图”,推动产业增效迎蝶变。完善利益联结,强化联农带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政策扶持与主体联农带农效果挂钩,通过“订单包销”、“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多种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强化科技赋能,促农增产增收。鼓励主体与科研院所、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组建白茶、水产等专业技术服务组,开展“点单式”技术培训,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线上线下联动,助农拓宽销路。鼓励主体在大中城市开设专营店,专柜专销、直供直销,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健全完善直播电商服务体系,打造电商直播人才孵化基地,培育一批专业直播团队,积极邀请网红等开展直播助农活动,变线上流量为现实销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做“万千工程”的深耕者,不断激活产业发展的根源动力,一步一步将蝶变蓝图变为生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