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芳委员的发言
关于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10-08 信息来源:枞阳县政协 浏览次数: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按照县政协资政会议安排,结合乡镇工作履职实际,个人认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产业项目为抓手促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品牌农业为抓手促农民增收、以培育新农人为抓手促城乡共同富裕,这“三个抓手”是构建乡村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着力点。下面主要围绕“全县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主题简要汇报如下:

全县农业项目的发展现状

枞阳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低山区,西北部为低丘漫冈,中部是犬牙交错的丘陵冈冲,东南部属沿江洲圩,长江流经县域74.5公里,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淡水养殖重点县、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县域各乡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有机生态设施农业等,主要涵盖水产、茶叶、花卉苗木、设施蔬菜、食用菌、水果等特色农业以及农业融合产业,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产业基础。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特色板块成为产业集聚、项目拓展、产品辐射的重要载体。以横埠镇、金社镇和山镇为核心的粮食板块,基本形成了大米、米粉、黄酒、白酒等产品原料及种业基地;二是农业特色板块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途径。粮油、水产、生猪、家禽、白茶、苗木花卉六大农业支柱产业;三是头部企业(主要是生产企业与涉农电商)成为特色经济板块的重要推动力量。联农带农的企业主体持续壮大。初步形成三大农业特色板块:1.西北部苗木花卉和畜牧产业板块。培育祥龙生态园、润翔蓝莓产业园等一批市级新型农业示范主体,尤其是苗木花卉产业一枝独秀,“绿麒麟”苗木商标品牌现已成为安徽省著名商标之一。2.中部黑猪、水禽、林茶产业板块。先后培育翠平生态养殖、枞阳禽业、黄公山白茶、仙羽舌白茶等一批省市级龙头企业,尤其是近年来枞阳白茶种植和加工发展迅速,成为品牌农业建设亮点。如:雨坛镇的上行山茶叶公司生产的白茶先后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已形成年加工22.5万斤高档白茶的生产能力,“黄公山”白茶还入选农业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枞阳白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在继续申报。3.东南部粮油和水产品产业板块。培育惠文米业、白荡湖水产、安徽蟹之都商贸等一批省市农业龙头企业,枞阳黑猪、枞阳媒鸭、枞阳大闸蟹和枞阳萝卜先后入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白荡湖”牌系列水产品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先后获得“中国农博会名牌”“安徽名牌农产品”和“徽蟹十大品牌”称号。连续数年举办以白荡湖大闸蟹开捕仪式、农产品淘宝天猫和拼多多线上销售线下展销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枞阳)农民丰收节,在孵化乡村特色产业上可圈可点。

二、全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县农业正处在求新求变、转型升级时期,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下,主要存在龙头企业薄弱、市场经营主体缺位、市场营销滞后、品牌农业单品较少等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品牌意识不强。普遍认为农产品只要注册商标就是有了农业好品牌,把商标符号与品牌发展等同起来。普遍存在重产品生产,轻品牌运营的现象。县内农业农村局和长江农业投资公司也制定了鼓励和扶持农业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但是真正能解决品牌农业持续壮大发展举措不多,营造做高端农业、品牌经营氛围不浓;缺乏本土化、专业化的农业品牌研究决策机构,在地域名优产品认证工作方面没有“话语权”和“技术手段”,如:“枞阳白茶”区域公共品牌实名制认证滞后,主要是没有培育出品牌农业领军企业,形成品牌归属清晰的经营主体和品牌联合体企业。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全县10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龙头企业空白,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只有29家,仅占四分之一,农业主要以出售原粮为主,产业标准化程度不足。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关键技术环节,如检测、生产、包装、冷藏等方面标准化建设较为落后,这些因素致使单品标准总量偏少,形成优质品牌产品产能不足,在实现标准化提升上动能欠缺。擦亮农业品牌的创新型人财短缺,一方面缺少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农投公司)在支持农业品牌建设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指导规划滞后。

三是农业品牌多杂不亮。缺少核心单品,存在“乱、杂、弱、散、小”情况,区域品牌难以做强。制定农产品标准和品牌化还处于自发阶段和分散状态。部分涉农企业存在严重政策依赖症,缺乏市场经营思维,在农产品怎样从田间到餐桌、从工厂到市场,怎么让产品和产业价值转换成市场价值和消费价值上缺少思路方法。在运营品牌中还忽视了农产品品牌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深化研究,没有仔细分析品牌产品的核心内容、目标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品牌接受情况、心智公共资产与消费心理发展变化趋势。当前有重视觉包装,轻品牌运营主体责任;重电商品牌设计,轻参会参展销售等现象,把区域品牌的宏观战略规划简化为市场推广策划。

三、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一是强化现代农业意识,健全联农带农产业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共享共建,培优扶强,聚焦在“一片茶、一头猪、一只蟹、一条鱼”上挖掘品牌农业附加值。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地方地理标志品牌产品与企业品牌相互加持,把枞阳特产融入“皖字号”和“徽产品”。提升电商运营能力质效。持续优化升级直播电商和跨境电商项目,在产品设计、品牌包装、电商销售、数字溯源等链条上“补短板”,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特别是抖音、拼多多等线上平台运营店重点推出农特产品。务实谋划招商引资强链项目。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和低温处理率,“点对点”落实品牌项目加工产业链,扶持农业核心单品运营优势强的企业从农产品源头构建全链条业态,解决核心单品量化生产问题。

二是聚焦市场需求,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动能。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升级。以打造“县域公用品牌+明星个体品牌”农业品牌体系为重点,开展商标注册和名牌创建,培育电商直播、品牌孵化领域的新农人。加大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宣传的力度,积极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如:培育枞阳白茶、白荡湖水产、枞阳黑猪、雨坛坚果等地域化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科学规划布局发展农业“小园区”,扶持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建设,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园区、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创意园区建设,探索适宜我县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稳步实现三产融合、产前产中产后有机衔接新业态。挖掘优势宣传内涵。“网红”频出的今天,将移动互联网作为发展品牌建设时的主要阵地。电商宣传片上植入特色休闲旅游思路,推荐“枞川好山、好水、慢生活”,让更多投资者和游客利用移动互联网为本地讲述更多的三产融合新故事、好声音。

三是凝聚行业合力,有力统筹推动产业布局。健全要素平台保障机制。科学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山场水面租赁,突出产业导向政策,落实经营主体尤其是本地新型经营主体帮扶“方案”,引导“全托管”、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集约规模经营。搭建为农服务平台。鼓励科技人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兴办或领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或专业服务机构。鼓励村居兴办农业合作社。综合县内农投公司、涉农企业平台提供专业技术、农资配套、产品包装、电商销售和生产托管等全程化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聚发展,把兴办集体农业服务组织与争取国家财政扶持相结合、与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