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委员盛爱国反映:雨坛镇位于枞阳县西部、菜籽湖东岸,位于东经117°03,北纬30°48,辖10个行政村,总面积87平方公里,约3万亩山场、3万亩水面、3万亩耕地、3万人口。地势呈现东北高、西南低,处沿湖丘陵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近年水产、生猪养殖兴起,矿山资源较为丰富,易旱易涝,农产品走俏市场。
全镇3万亩耕地,已有2.2万亩流转,种粮大户46户,家庭农场、合作社32个,种植圩口有苦菜圩、合响圩、汤咀圩和大窑圩,前三圩为千亩圩,大窑圩有六千亩,圩租600/元/亩/年,大户流转农户田租为200-300元/年/亩,种植品种为常规系列水稻。农户零星种些油菜、小麦,近几年随着政府推动,部分种植大户也种植了油菜,每年约5000亩。
一、存在问题
一是收入不高。粮食产量价格基本平稳,随着种植成本不断提升,这样种粮大户每亩纯收入约300元,如遇上大旱大涝年成或者病虫害严重时,收入还要减少。
二是投入不多。一般种田大户租种老百姓田地,都是一年一租,这样大户也不愿意过多对田地投入,肥料也是根据自己需要来施肥,不愿意额外投入,对地力保护也做得不够。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雨坛山水资源丰富,靠菜籽湖附近田地易涝,而靠山附近田地易旱,双丰一、二、三级抗旱站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近十年基本失去抗旱功能。山塘、水库也不能发挥抗大旱作用,田间沟渠很少或者功能发挥不明显。
四是科技含量低。现在种田大户基本上靠力气、年成吃饭,科技兴农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农业专家很少到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无论是品种的选择,还是对农作物的管理,大户也只能凭以往经验行事,人云亦云。
五是规模化生产难。由于流转老百姓田地都是大一块、小一块,高一块、低一块,老百姓不愿意改小田为大田,导致标准化、规模化作业难,从而提高生产成本。
二、对策建设
1、增加科技指导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农业而言至关重要,由于种粮大户普遍年龄偏大,知识文化偏低,农业科技部门平时注重宣传、指导、培训,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在品种选择、田间管理上深入指导。
2、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抗旱站、排涝站的修建,山塘、水库的维护提升,沟渠的兴建,无人机、大型农业机械的采购到有偿提供服务,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发展好特色农业。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可以实地考察现场,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一村一品户或者多村一品,从而增加农户收入。
4、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主管部门可以指导规划在不同地区创建农产品加工厂,就地取材,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活跃农村市场,推动“三农”工作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