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情民意
周三喜委员关于学习借鉴“千万工程”推进和破解美乡村建设难题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9-11 信息来源:枞阳县政协 浏览次数:

县政协委员周三喜反映:“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卫生厕所全面覆盖,森林覆盖率超过61%,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发展图景,“千万工程”引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但各地在和美乡村投入、精品示范村打造、和美乡村融合发展和充分发动群众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投入保障不足。现行的省级中心村建设原则上不低于400万元/村,其中省级配套150万元/村,地方自筹资金大,建设工作停留拆旧拆破、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沟渠清淤、村庄绿化亮化等层面,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亮化、美化标准不高,过于依赖群众自建。2003年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从最初的1万个左右行政村,推广到全省所有行政村,每村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二十多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000多亿元。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我省2013年开始实施美好乡村建设,起步晚,累计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10708个,有速效,缺长效,重“外在塑形”轻“内在铸魂”,部分村镇套用城市方式,追求整齐划一,不注重保留乡村风貌,破坏村庄形态与自然的和谐。浙江截止2022年底,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集体经济强村占比51.2%。以枞阳县为例,十年来,枞阳县建成省级美丽乡村78个,仅占41%,美丽乡村占比低、底子薄,建成后的乡村和当地环境特色、文化资源和产业现状深度结合不够,同质化较重,集体经济强村占比仅30.5%。

三是融合发展不够。当前各地乡村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延伸不充分,特色产业引领不足,有“盆景”无“风景”,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未实现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已建成的美丽乡村与康养、文化等产业融合不深,农业产业新业态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挖掘不足。以枞阳县为例,全县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精品民宿只有18家,如荷叶田田、坡上村79号等旅游示范点和民俗效益不高,2022年乡村旅游收入仅3.42亿元。

四是群众参与不足。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政府干、群众看”的现象,美丽乡村建设“自上而下”,建什么、怎么建,农民参与机制不完善,项目推进、落地实施主要是政府;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留守居民大多老龄化,村庄“五清一改”效果不明显。浙江省坚持调动政府、农民和市场三方面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机制,建成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是我县的2倍多。

二、相关建议

一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经验,是坚持不断强化制度供给,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以来,省市县三级共出台100多项规划和制度,形成了完整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体系,让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有标准、有方向、有成果。借鉴浙江经验,绘好乡村振兴蓝图,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三个关键词,统筹考虑人到哪里去了、产业怎么布局等,遵循城乡发展规律,立足山区、平原、丘陵、沿江等不同地形地貌,区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村庄和纯农业村庄,充分考虑乡土特征、发展现状、资源禀赋、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不搞“一刀切”,“有多少汤泡多少馍”,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

二是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不折腾,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结合各地实际,要按照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整治重点,制定针对性阶段方案,既不刮风搞运动,也不超越发展阶段提过高目标,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一任接着一任干。突出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配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推行干部常态化驻村联户、结对帮扶,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

三是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浙江各地依托美丽乡村、历史文化村落等资源,大力推行乡村经营,深入实施乡村产业“十业万亿”培育工程,支持利用闲置农房建设“共享创业”空间,有力带动当地乡村新业态“强筋壮骨”。今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用5年时间打造4000个以上省级中心村、10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左右支持省级美丽中心村建设。借助利好政策,各地聚焦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县乡层面布局培育,把好资源做成好品质,把好品质做成好品牌,把特色产业做成优势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突出乡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路子,推动形成一村一业或多业的庭院经济发展格局,实现家门口就业。持续推进“美丽乡村+”经济,适度放宽对民宿的消防设施要求,让更多的农民闲置住房发展休闲农旅产业,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

四是坚持打通最后一公里。浙江省通过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教育,让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推进“千万工程”的自觉行动。要加强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有效治理,建立共建和美家园微组织,建设共议发展事、倡树文明事、互助困难事的微阵地,搭建“屋场会”等议事平台,运用“作退一步想”工作法,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和主事,实现村民互助、自治,厘清政府干和农民干的边界,该由政府干的主动想、精心谋、扎实做,该由农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