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同志们: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主要劳动力常年定居在城市,有时只有春节期间才会回到农村做短暂居住,留下农村宅基地常年闲置,虽然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可是农村宅基地建筑面积却在逐年增加,出现人减房增现象,农村形成一种“村村有新房,村村空荡荡”的落寞。与农村大量宅基地闲置不相协调的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日趋紧张,因此如何解决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有效利用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严重问题。
一、农村闲置宅基地现状
根据前期到义津、汤沟及山几个乡镇的实地考察,了解到目前在全县214个行政村(社区),其中行政村190个,乡村人口57.1万人,年外出务工人口约26万人。在义津镇了解到常年居住人口不足该镇总人口的50%,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9720人,空巢老人1574人,占比18%,14岁以下儿童6481人,占比12%。特别是70年代计划生育后农村人口锐减,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流入城镇,加大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占比,极大浪费了土地资源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二、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简析
(一)主观上农民传统观念浓厚,对宅基地保护意识很强。受农耕文化“落叶归根”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民即使长久在外打工,对于农村中现有的宅基地还是持有保留态度,认为老房子是祖业,新房建立起来后,老房子可以留给老人使用,旁边的脚屋可以堆放杂物,还有很多农民对有关土地的法律法规认识不足,所以导致大多农民通过侵占宅基地,来扩大自己的土地使用面积。认为多一处宅基地就多一份家业,盲目攀比宅基地面积,有些农民祖辈宅基地已经很破旧无法居住,只能另选地块重建宅基地,但是建新不拆旧,导致旧宅基地闲置。
(二)客观原因是三个“不”现象。一是农村人口“不”断外流。随着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找高收入的工作,外出务工的村民到重要节日和农忙的时候才回到家乡,农村宅基地出现了季节性闲置情况。二是农村宅基地审批和使用监管执行“不”严。农村宅基地的审批基本上是以“户”为单位,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分户”的原则,所以容易存在缺陷,同时由于宅基地审批村庄多、工作量大,加上基层工作人员不足,所以审批大部分时候由村委会直接决定,而村委会迫于农村的人情关系,有时丧失原则,甚至对建新住宅的行为不加以管理,处理问题时不按照《土地管理法》所规定的要求来进行,造成了“一户多宅”现象丛生。从宅基地使用监管上看,处理违法宅基地需要花费执法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已故房主和一户多宅的追踪监管力度不够,所以对于这种违法现象也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三是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农村居民住宅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农民有权自由进行处分,但宅基地的所有权归集体,农民只享有使用权,这种现象导致宅基地的使用权无法变现。
三、农村闲置宅基地有效利用探索
(一)进行县域摸排和合理规划村庄布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摸清“家底”很重要,在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当前我们工作做的不足,没有完全查清全县有多少个空心村,有多少户闲置宅基地。其次要学习外地相关成功经验,合理规划村庄布点,笔者了解到金寨县“1+X”村庄布点规划,按照每个行政村1个中心村庄、不超过3个自然村庄的原则,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
(二)规范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有效退出补偿机制。对于那些已在城镇购房并常年定居在城镇地区的农户,可以选择一次性货币补偿;对于在城镇打工有意愿迁往城镇但是在城市购房压力较大的农民,可以通过退出宅基地换取城镇购房面积或给予货币补偿;对于季节性闲置的宅基地,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高容积率的集中住宅予以补偿;对于闲置面积较大的农户,可以通过置换新房、货币、社保等予以补偿。还有就是多种政策叠加,形成政策合力。把宅基地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多项扶持政策捆绑在一起,形成政策资金合力,引导“贫困户”和居住在“土坯房、砖瓦房、砖木房”的农户自愿搬迁。
安徽省金寨县对于超标准占用宅基地确定了不同的有偿使用缴纳标准。改变以往按户确立宅基地为按户和人口综合确定,对超规定标准占用宅基地的,按阶梯累进办法收取有偿使用费。与此同时,对于节约集约利用宅基地的,也有相应的激励政策,规定低于宅基地面积标准(160平方米)的,每低于1平方米给予100元奖励;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但自愿放弃的,按每户2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三)规范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目前我国宅基地流转市场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使得宅基地流转市场较为隐蔽,具有交易不合理、价格不透明、交易信息不公开和流转价格随意等特点,废弃宅基地得不到充分的利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对进城落户的农民在其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中进行合理的维护,引导其在自愿的前提下,依法有偿转让所拥有的上述权益。要借鉴省内成熟经验,争取政策支持,通过省级平台交易宅基地腾退节余建设用地指标,让宅基地有偿退出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更好的保障。